
《江神子·恨别》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北宋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席卷徐州。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挺身而出,筑堤抗洪,与百姓共存亡。洪水退去后,徐州城保住了,但城池已是满目疮痍。就在这时,苏轼的弟弟苏辙前来探望,却因公务在身不得不匆匆告别。兄弟二人才相聚又分离,在这片刚刚经历灾难的土地上,苏轼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词作。“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苏轼开篇便以一声长叹攫住人心,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苍凉?“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这里的“佳人”并非指美人,而是指他的弟弟苏辙。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在官场浮沉中始终相互扶持。二人在残破的徐州城携手同行,折枝送别,泪眼相望。残红不仅是凋零的花朵,更是劫后余生的徐州城的象征,是兄弟情谊在困境中的见证。“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这三句可谓词眼所在。东风象征着春天与希望,苏轼在问:春风还能吹多久?即便春天还在,我又能与谁共赏?这既是对兄弟分别的不舍,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刚刚经历洪灾的苏轼,深切体会到美好事物的脆弱与无常。词的下片转折奇妙,苏轼笔锋一展,写出了“隋堤三月水溶溶”的壮阔景象。这是归鸿北去的季节,也是兄弟分别的时刻。“背归鸿,去吴中”道出了苏轼内心的矛盾——他与北归的大雁背道而驰,即将南下吴地。地理上的逆行暗示了他人生道路的坎坷不顺。“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苏轼回望徐州城,只见清水、泗水与淮河相通,奔流不息。这一景象触发了词人最深沉的感慨:“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他想托河水带去对弟弟的思念,可是泪水再多,也流不到弟弟所在的楚江东面。这种地理上的阻隔,映射了心理上的思念与无奈。
图片
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世界与人生智慧。他没有沉溺于离愁别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将个人情感与更广阔的人生思考相融合。洪水过后的徐州城、匆匆的兄弟相聚、北去的归鸿、东流的河水,所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离别与坚守的画卷。在苏轼看来,离别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创伤,更是人生常态。他经历过官场起伏、家人离散、理想受挫,深知人生难得圆满。但他没有因此变得悲观厌世,而是在承认现实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坚守——对亲情的珍视,对责任的担当,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江神子·恨别》之所以感人至深,正是因为它融合了多种情感层次:兄弟之情、官员之责、文人之思、人生之悟。苏轼将这些元素巧妙编织,用通俗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西瓜在线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对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