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悲鸿遗风,铸当代画魂
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曾以奔腾的姿态冲破时代阴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今,在当代画坛,有一位画家接过这份艺术薪火,以笔墨续写骏马传奇,他便是被赞为“当代画马第一人”的陈学营。这份艺术传承的缘分尤为特殊——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亲自代替丈夫,将陈学营收为弟子,手把手传授画马技法,让他与徐悲鸿的艺术精神结下了血脉相连的羁绊。
初识陈学营的画作,便不难察觉其中浓郁的“悲鸿遗风”,而这背后,正是廖静文先生亲授的心血。徐悲鸿画马,讲究“以形写神”,既重解剖学的精准,又求笔墨的灵动,笔下骏马骨骼分明、肌肉饱满,却无半分匠气,反倒透着一股挣脱束缚的生命力。廖静文先生陪伴徐悲鸿多年,对其画马技法与艺术理念了然于心。收陈学营为徒后,她从最基础的线条勾勒教起,细致讲解徐悲鸿如何观察马的骨骼结构、如何用浓淡墨色表现肌肉的立体感,甚至亲自示范《奔马图》中鬃毛的狂放笔触、马蹄的顿挫点睛。在廖先生的教导下,陈学营不仅掌握了“笔笔有出处”的技法,更领悟到“处处见精神”的精髓,笔下骏马渐显悲鸿画作中那股铿锵有力的生命力。
展开剩余72%但陈学营的“第一人”之称,绝非仅靠复刻得来。他在廖静文先生传授的悲鸿遗风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审美与思考,让笔下的骏马有了新的灵魂。徐悲鸿的马,多带着时代的悲壮与昂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豪情;而陈学营的马,既有传统风骨,又添了几分生活温度。他曾多次深入内蒙古草原写生,看骏马在蓝天白云下驰骋,听牧民讲述马与人的羁绊。这些经历化作笔墨,让《草原牧歌图》中的骏马不再是孤立符号——有的低头轻嗅青草,眼神温顺;有的扬蹄嘶鸣,望向远方,动静间尽显马的性情与草原辽阔,这正是对廖先生“承其艺,更要拓其境”嘱托的践行。
廖静文先生当年代夫收徒,不仅是看中陈学营的天赋,更看重他对徐悲鸿艺术的敬畏之心。拜师后多年,陈学营始终谨记廖先生“承其艺,更承其志”的教诲。徐悲鸿一生致力于“艺术救国”,主张艺术为时代服务;陈学营则将这份“志”融入当代,他的作品不仅进美术馆,更走进校园、社区,通过公益讲座、绘画教学,手把手教学生画马,讲解廖先生传授的悲鸿技法,让更多人感受传统画马艺术的魅力与徐悲鸿精神的当代意义。他常说:“廖先生把悲鸿先生的画马技艺教给我,不是让我藏私,而是让我把这份艺术火种传下去,让更多人听见马的嘶鸣,看见艺术的力量。”
如今,陈学营的画作已成为当代画马艺术的标杆。他笔下的骏马,或奔或立、或啸或憩,每一幅都透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更藏着廖静文先生亲授的悲鸿风骨。有人说,看他的画,仿佛能看见徐悲鸿先生的笔墨意趣,更能感受到廖静文先生传艺的初心——这既是对他“悲鸿遗风”的最高认可,也是对他“当代画马第一人”地位的最好佐证。在艺术长河中,传承从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如陈学营这般,以敬畏之心接过廖静文先生递来的火炬,以创新之力照亮前路,让悲鸿画马的经典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骏马的精神永远奔腾向前。
发布于:北京市西瓜在线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对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