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一河通古今,千载伴杭城。流淌不息的大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成长变迁。在这里,漕运旧韵融着都市新声,碧水清波载着繁华盛景,运河风光与城市建设各美其美、交相辉映的新故事正在续写——
2019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序列。杭州高标准谋划标志性项目,启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建设,在运河之畔勾勒出高质量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的宏伟蓝图。
一年后,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小河公园、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等项目全面集中开工,正式拉开杭州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大幕。紧接着,杭州相继印发《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明确将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最美段、经典园。而这一建设目标需要重大项目作为牵引和承托。
方向既明,行动必速。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系统化推进策略,如今,包含大运河杭钢公园、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小河公园、水岸互动文旅融合提升工程、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武林门码头等在内的重要标志性项目已现风华。
“点”上的核心项目,正一个个长成运河边的新地标。
大运河杭钢公园摒弃了传统“大拆大建”模式,高度保留高炉、焦炉、筒仓、气柜、铁轨等工业遗迹,精心修缮后,原先的核心工业设施迭变成为发布中心、文化客厅和潜水馆,锈红色的连廊像一条纽带,串起散落的工业记忆,也让公园更具游览趣味性和空间整体性。
“我们不仅在核心理念、改造路径和设计策略上进行了创新,还在功能业态与运营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杭州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杭钢公园靠“公园+”的巧思引入电音节、打造“Play Ground”IP,预计2025年举办活动超200场。
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项目充分依托滨水绿地资源,利用保留的工业遗存基础,建设漫步道、跑步道与自行车道,实现“三道贯通”。项目自分批开放以来,已累计新增绿地约40万平方米,贯通绿道12公里,成功打通13处桥下空间断点。
另一个标志性项目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目前已处于主体结构完工、外立面深化施工的阶段,预计2025年底主体建筑竣工。以“依山面水”的东方诗意立址,博物院在结构与外立面工艺上实现多项突破。国际顶尖设计团队用8225块清水混凝土挂板“叠石成山”与琉璃幕墙融合,远远望去,这座博物院就像一条“悬浮”于运河之上的“船”,在层层水波间悠然航行。
此外,作为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艺术科技中心、运河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群建设“进度条”也在加力加速推进中。
在“线”的维度上,运河夜景亮化工程对原有照明系统的全面升级,让夜色中的大运河焕发出别样魅力。工程通过“留、改、增”的策略,更新老化设施,营造四季差异化的氛围。这项工程不仅克服了跨区协调、交叉施工等难题,还注重节能降耗,整体能耗降低46%。
杭州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的照明方案进一步贯通了武林门至三堡段亮化断点,对沿线桥梁进行全面梳理、调整与提升,去掉了破损或过于复杂的灯具,让桥体呈现纯净而层次分明的白色光线。”还有细心的居民发现,部分支流上的小桥区域,也在近期融入色彩元素,为运河夜景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韵味。
对于“面”上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尊重原有街区肌理,用“小切口、微更新”的温柔手法,修一修老建筑立面、整一整公共空间。这样一来,既让街区换了新颜,又保留了老运河畔的烟火气。如今,这里不仅是杭州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博物馆、公园和老街串在一起,现在的运河和西湖一样值得逛,很有杭州味道。”上海游客汪惠勤从香积寺出发,漫步至大兜路,买了一杯桂花拿铁;再转入小河直街,领略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接着前往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打卡拱宸桥后抵达运河天地……这是她的“citywalk”路线,也是如今各地游客认识杭州的必选之旅。
“点、线、面”上的项目,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以创新为笔,以历史为墨,在运河之畔书写的一首首动人诗篇。
“重大项目在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运河标志性项目的相继建成,也将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贡献力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杭州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工程。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1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杭州将继续砥砺前行,打造更多示范性、引领性、引爆性的标杆项目,力争成为中国大运河南端的璀璨明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经典范例、对外宣传展示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
西瓜在线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对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