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时序流转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傲骨梅香——梅兰芳的抗战岁月”主题展,在馆内古朴雅致的西跨院展厅启幕。当日,文化和旅游工作者、业内名流、学界专家及梅兰芳先生的亲友后裔共8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追溯这位京剧大师在烽火岁月中坚守的民族气节与炽热的爱国情怀。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展开剩余86%梅兰芳先生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界的璀璨标杆,其创立的“梅派”艺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以独特的韵味与精湛的技艺享誉全球。上个世纪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抗战时期,他毅然走出艺术的象牙塔,以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担当,诠释着对祖国的赤诚。早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他便通过《一缕麻》《宦海潮》等剧目,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用艺术笔触反映民生疾苦;抗战初期,更以编演《抗金兵》《生死恨》鼓舞着军民奋勇抗敌的斗志,让艺术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成为唤醒民族精神的有力号角。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梅兰芳先生断然蓄须明志、息歌罢舞。对一位视舞台为生命的艺术家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牺牲,但他以坚定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骨气;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重返舞台时,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不仅是为他精妙的艺术喝彩,更是向他坚守十载的民族气节致敬。
此次主题展精心策划五大板块,系统梳理梅兰芳先生的抗战岁月,全方位展现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是“醒世·台上的战斗”板块,聚焦他以戏为刃的抗争之路。展柜中,1933年《抗金兵》首演时的泛黄戏单、《生死恨》中韩玉娘身着的“富贵衣”等珍贵展品,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他如何借助舞台方寸之地,传递着“还我河山”的抗敌信念,让每一个唱段、每一个身段都成为刺向侵略者的精神利刃。
二是“静默·可贵的留白”板块,将目光投向他在乱世中的坚守。1937年好友冯耿光劝其暂避锋芒、1943年弟子杨畹农向梅先生介绍坊间炮制各种死讯谣传的书信,字里行间透露着梅兰芳先生面临的重重压力——日军的威逼、生活的困顿、艺术生命暂时停滞的痛苦,但这些都未曾动摇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这份静默,比任何呐喊都更显力量。
三是“不渝·妙笔绘壮志”板块,展示了他以笔墨明志的赤子情怀。《松柏有本性》(复制品)中,苍劲的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的气节;《观音像》里,慈悲的神态寄托着对和平的深切向往。这些书画作品,虽无只言片语提及抗战,却处处暗藏着他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四是“再绽·重见梅兰芳”板块,定格了胜利后艺术重光的历史性时刻。1945年10月复出首演的节目册上,“梅兰芳”三个字力透纸背,仿佛能让人听到他重返舞台时那声清亮的开嗓。这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回归,更象征着民族艺术在劫难后的复苏,以及一个时代转折的曙光。
五是“流芳·演剧担道义”板块,则着重强调精神的传承。通过梅兰芳演剧助赈、兼济同业等慈善义演活动相关文物,展现其贯穿一生的公益义举和家国情怀,他“演剧担道义”的理念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命运之中。
)
(
为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展览特别复刻了梅兰芳先生书房“梅花诗屋”的一角,同时,展览特邀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运用AI技术,生成了梅兰芳先生的声音及动态影像,当观众驻足于屏幕前,仿佛能看到梅先生身着戏服、娓娓道来,与这位“傲骨梅郎”隔空对话,感受他那份跨越八十载的赤诚。从抗战时期的戏单、手稿,到胜利后的节目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梅兰芳先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铮铮气节,映照出中国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挺身而出的担当。
开幕式上,悠扬的京剧唱腔为活动拉开序幕。北大燕南社的年轻社员与梅派第三代男旦弟子、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胡文阁先生同台,倾情演绎《抗金兵》《生死恨》《穆桂英挂帅》中的经典唱段。那激越的唱腔、铿锵的节奏,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却斗志昂扬的年代,让出席嘉宾深切体会到艺术中蕴含的民族力量。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李立中在致辞中表示:“梅兰芳先生的抗战岁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之战、精神之战。它看似一个人的独角戏,却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荡气回肠的大合唱。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公众体味到梅兰芳先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惧无畏,‘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他在强权面前保持尊严,在诱惑面前坚守原则,在危难之中心系家国,为了民族大义甘愿付出一切。梅兰芳纪念馆将继续深度挖掘梅兰芳故事中助力建设文化强国的丰富养分与成功密码,深刻理解其所藏文物文献对于赓续中华文脉的学术意义与审美旨归,深入阐释其艺术成就及精神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梅派第三代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晶在发言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师父(梅葆玖)常说,梅兰芳先生的艺术与气节是一体两面——台上演绎家国大义,台下坚守民族风骨。学梅派戏时,《抗金兵》的靠旗功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宁为玉碎’的精神外化;《生死恨》的唱腔里,每一个转音都藏着对山河破碎的痛惜。今天站在这些展品前,我更深刻地懂得,先生‘蓄须’比‘登台’需要更大的勇气。作为传人,我们不仅要传承水袖的飘逸、唱腔的婉转这些技艺,更要把那份‘戏比天大,国比戏大’的信念刻进骨子里,让梅派艺术永远带着民族精神的温度。”
梅兰芳的曾孙梅玮在发言中讲道:“作为后人,看到先辈的抗战岁月以展览形式呈现,既激动又深感责任重大。抗战时期,曾祖父以《抗金兵》《生死恨》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上海沦陷后,他蓄须拒演,即便典当物品度日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那份‘千里金堤,溃于蚁穴’的坚守,至今仍震撼人心。在香港期间,他以书画寄寓对和平的期盼;日军占领香港后,他抱病抗争,直至胜利到来,连夜绘制《春消息》,以报春的梅花寓意民族的新生。希望这个展览能让更多人铭记他的爱国精神,激励后人在新时代继续奋进。”
梅兰芳先生的外孙范梅强先生特地为此次展览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大义从来定盛名,梅门四世唱清声。国家坎坷欢歌止,更为和平使东瀛。”诗句凝练地概括了梅先生的大义与梅门的传承,他将这幅书法作品赠予梅兰芳纪念馆,为展览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纪念意义。
现场出席来宾纷纷表示,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在乱世中坚守民族尊严的事迹,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与传承。
发布于:北京市西瓜在线配资,股票怎么配杠杆,对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